余永富教授,1932年生,中共党员,中国选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后,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不懈追求 成绩斐然
余永富院士长期从事铁矿石、大型多金属共生矿、稀土稀有金属矿及铜、钴、硫化矿选矿研究,先后取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十余项,在武钢大冶混合型(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铁矿石选矿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包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矿弱磁-强磁-浮选回收铁、稀土矿物选矿新工艺研究,包头白云鄂博铌资源开发利用,河南舞阳铁矿及首钢秘鲁铁矿等选矿研究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选矿生产关键技术难题。
余院士针对我国铁矿山铁精矿质量差,影响高炉炼铁效益的现状,研究提出我国铁矿山选矿当前应以提高铁精矿质量(提铁降硅)为发展方向,使我国铁矿山选矿出现了新局面,使国产铁精矿质量普遍提高到一个新的标准,为我国炼铁工业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5至1997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省部级奖六项,其中《包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矿弱磁-强磁-浮选回收铁、稀土矿物选矿新工艺研究》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2003年鞍山式贫赤(磁)铁矿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
他主持的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究开发了“弱磁选一强磁选新工艺”,按这个流程建成的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年处理混合铁矿石能力达200万吨,前4年就赢利2100多万元。余院士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一“阳离子反浮选提铁降硅新工艺、新药剂试验研究”,在鞍山钢铁公司成功进行了工业试验,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研究已经与国际接轨。这项成果在鞍钢所属选矿厂全面实施取得成功后,选矿厂铁精矿品位由64%提高到68%,应用本工艺生产高品质铁精矿为鞍钢矿业公司每年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近9亿元,解决了我国贫赤(磁)铁矿选矿工艺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对国内同类(磁)铁矿资源开发和选厂技术改造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这位被我国冶金界称为“选矿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过去40多年中取得了多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他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湖南科技之星”荣誉称号。但是,他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和选矿试验现场。
忠诚教育 壮心不已
2000年,余院士应我校的盛情邀请,落户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他身体力行,a同学院一班人一起蹉商,重新规划、部署本科生的教育、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几年来,该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为了使该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开阔学术、专业思路,提高知识、教学水平,余院士亲自主持“教授论坛”学术报告会。让全院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们了解国内外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矿山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新思路、新观念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一些青年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论坛不仅使我们开阔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余院士对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十分重视。针对近几年大学扩招以后,许多教授因科研任务重而忽视本科教学,许多青年教师上岗之前既不听课,也不试讲等现象,余院士提出了自己的四点看法。他说:大学教师在任何时候不能轻视本科教学,因为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工作;其次学校必须拥有一批教书育人的名师,必须要名师治教;第三必须要把握本科教学的规律,教师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第四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余院士多次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强调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余院士语重心长地说:“一堂课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决不能因科研或其他任何借口而误人子弟!”为了让该学院的本科教学达到名牌高校同类学科的水平,73岁高龄的余院士专门调研了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本科教学情况。由于余院士身体力行,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该学院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大师风范 感染学子
从研究所到大学,余院士道出初衷,他希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经验、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哲学,传授给年青一代。大型报告会是余院士向广大学生传授学识、讲解做人道理的重要方式。
在学校主办的“诚信与生存”论坛会上,年逾古稀的余永富院士应邀作了一场题为“信义的价格”的报告。余院士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谈到现代社会的信用制度。余院士的报告如数家珍,他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广博的见闻让在场师生如沐春风。余永富院士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若想在科研和学术上有所成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这也是讲诚信,是对科学事业和国家人民负责。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青年学生们一定要讲诚信,只有努力建立一个处处讲诚信的杜会体制才能使国家富强。
余院士以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良知,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现身说法教育学生。他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多次演讲中,以“知识是基础,兴趣是动力,勤奋是途径,创新是生命”的切身体验,赠言学生,期望学生成材。
他以自己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多年的切身体会,获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评上院士的经历,告诉学子们“学好专业知识,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象“矿物资源”、“矿物加工”等专业,好象是冷门,但矿山资源是国家用于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的发端。在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难题,国家需要这方面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之奋斗、献身。专业虽冷,只要专注、热爱,不懈追求,同样会出成绩、出成果,为国家作出贡献,同样会受到国家的重视,获得应有的荣誉和回报。学生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有一位2003级“矿物加工”本科生深受余院士教育的影响,放弃了转换专业或回家再考的打算,专心攻读本专业。
几十年来,余院士的科技成果颇多,但在科学道路上的追求从未停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一位年愈古稀的科技工作者变成了不知疲倦、永远求索的战士。大冶铁矿一位技术人员动情地说:“余院士在矿山实验室一干就是一天,晚上还要干到11点,他可是个73岁的老人啊!真让我们感动。”余院士在科技道路上努力追求、探索的精神为每一个理工大人树立了榜样。(记者 木子 摘自《武汉理工大学报》第141期(总第1461期)2005.9.30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