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

张联盟的“梯度”人生

发布时间:2019-08-19
编者按: 

  2018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对责任负责,这是我们的工作准则!”6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张联盟说话掷地有声。他是我国功能梯度材料领域的著名专家,三十多年来,率领团队针对我国多个国防重点工程和高技术领域对梯度材料的极端、苛刻要求,展开了艰难攻关,为我国战略武器、潜艇、高速舰船、航天飞行器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期《先锋本色》栏目特推出院士的人生故事,希望读者从张联盟院士的经历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

  初见张联盟,便发现他与常人想象中的“院士”形象大不相同——中等身材、浓眉大眼、风风火火、笑容爽朗!通过了解,发现他的经历也与一般学者不同,当过生产队长,读过工农兵大学,从一个“泥腿子”到走出国门深造,最终成长为尖端科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而他的研究团队,也与众不同,三十余年坚守一个研究方向,不偏移不跟风,把冷板凳坐热,风雨兼程走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前沿。

  谈起张联盟院士的研究领域,也令一般人迷惑。什么是功能梯度材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张联盟介绍,功能梯度材料是一类通过组成、结构、形态随空间时间呈规律渐变,带来性能随之相应增强,进而实现多种特殊功能,如热应力缓和、准等熵加载、能量传递与调控、原位防/隔热、生物相容等,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先进复合材料。目前,这类材料已经在热核能源、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机械加工、光学器件、生物医学等多个国防、民用高新领域获得广泛、重要应用。 

  简单地说,有了这种新的材料,能使“兵器更利、飞得更高、潜得更深、生活更加美好。”这背后,是张联盟院士与“材料”密不可分的科研与奋斗之路。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主持并高质量完成了包括我国首个“863”高技术项目在内的数十项梯度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 

  ——建成了我国唯一的梯度飞片材料的生产、供货基地,为我国相关工程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被授予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1978年,张联盟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复合材料专业毕业,1986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物性学工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日本导师曾多次挽留张联盟,让他继续留日工作,但都被他谢绝,毅然选择学成回国。 

  当时的武汉理工大学梯度材料研究室,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人手不够,技术上又面临国际封锁。张联盟选定梯度材料这一研究方向,开始了白手起家的科研之路。由于这个领域难度大,要求高,克终者寡,很多科研机构后来都改变研究方向,选择了其它更热门方向或新兴领域。但张联盟在三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一路走来,矢志不渝,始终瞄准功能梯度材料及其在国防科工和民用高科技中的应用。

  “做研究不能畏难,有难度才有价值。”博士生张睿智始终记得张联盟老师的这句教诲。

  没有金刚钻,还真揽不了瓷器活。1995年,张联盟带着当时刚刚硕士毕业留校的沈强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汇报沟通研究前景及合作事宜。整整两天两夜的不眠不休,张联盟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前沿的科技水平,打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经福谦,双方开始合作研究,由此进入国防工程研究领域,成为一支重要支撑力量。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是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7年底,张联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是每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使命。”

  “历经千辛万苦,张院士始终初心不改,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科研基地。”现在,已经成长为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的沈强教授感慨万千。

  “我们的研究有重大价值,是不让外国人卡中国人脖子的。”张联盟这一句朴实的话,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以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攻坚克难。

  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翻开张联盟的履历,生产队长、教师、材料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副校长、院士等等多重身份,奇异而和谐地贯穿几十年。

  “建校难、科研难。但把我安排在任何位置,我都必须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这是张联盟性格中的“螺丝钉”精神。而这种性格的养成,与他年轻时在农村的经历和磨砺是分不开的。

  1955年,张联盟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张港镇的普通农家,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3年,他从天门高中毕业后,当过高中老师、做过搬运工。村里人看这个“年轻娃”有文化、靠得住,很多困难的事情都交给他去办。1974年,年仅19岁的张联盟,被推举为村里的水利大队长,带着两百多名青年前往汉川挖堤修坝。刚开始时,面对艰苦的工地环境、充满个性的“农村娃”,张联盟一时无从下手,他所带领的小队由于完不成任务而受到批评。

  “隔几天改善一下伙食,吃饱吃好;早上可以晚点起,但必须完成当天的定额任务;早完工的可以提前回驻地休息。”经过几天的观察琢磨,张联盟想出了这三条“妙招”,得到了队员们的一致拥护。很快,这个大队成为了工地上每天完成任务最快、收工最早的队伍。

  也就是在那一年,张联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随后,他被推荐进入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学习,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完成学业后,张联盟留校任教,并逐渐成长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精钻科研的同时,1997年3月,他出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并随后任职校长助理、副校长。

  从求学、任教、科研到管理,张联盟笑着说:“我在马房山这块土地上耕耘了四十多年。”在管理岗位上的十六年里,张联盟还参与了新校园扩建、博士点申报、学科建设等,处理了一批大事、难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总是冲锋在前,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李明忠回忆说,1998年武汉抗洪期间,武汉理工大学防汛小队所负责的区域出现管涌,随时可能决堤。在最危险的时刻,张联盟率先冲上去扛沙袋,与大家一起堵住了管涌,保卫了大堤,但因劳累过度落下了腰伤的毛病。

  据李明忠书记介绍,目前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共有6个支部,张联盟院士团队就培养了2名支部书记。“以张联盟院士为代表的先进党员,为年轻教师、党员群众树立了榜样。”

  如同磁铁一般,吸引着身边的人

  “最终选择回到母校,是张老师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教授涂溶说道。涂溶是日本东北大学的工学博士,旅日16年后,他响应张联盟院士的召唤,回到祖国,加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他最看重的,是这里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 

  目前,实验室拥有十多名教师骨干,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90%以上的成员是党员。“这与张联盟院士的政治意识分不开”李明忠说。多年来,张联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人。

  “年轻人接触到核心科技,外界的诱惑很多。我们的所学,必须要报效给自己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成就别人的尖牙利齿。”张联盟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博士研究生孙一铭记在心。

  在张联盟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以投入少、产出高的科研成果,多次在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这是一个包容、开放、国际化的科研集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博士生导师陈斐说。

  20117月,墨西哥留学生加乐为慕名来到这里攻读博后。2014年学成回国后很快晋升为教授,成为科研骨干。“期间,他在中国结婚生子,很多事情都是张老师在操心张罗。”陈斐说。“指导研究、出国交流、推荐就业,一切利于学生发展的,张老师都大力支持,这就是他在实验室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当年我做学生的时候,我的恩师就是这样关心我的。”时至今日,张联盟仍对自己的两位恩师——袁润章、平井敏雄先生充满了感激与敬意,将这种“爱生如子”的情怀延续了下来。

  “倾心聚力做事,至诚至信做人。”是张联盟的信条。而在团队成员们的眼中,张联盟也是“最有亲和力的‘大掌柜’”。每每攻克一个重大难题,与成员们轻松地聚一聚、聊聊天,被张联盟引之为人生最快乐的事。

  国之重器,举重若轻,这背后离不开千锤百炼,永不言弃。一生倾注“材料”,冶炼国家之栋梁,这就是张联盟院士的“梯度”人生。(摘自《党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