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弘扬教育家精神】走近荆楚好老师特别奖获得者:姜德生院士

发布时间:2023-09-13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凝聚广大教师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特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敬请关注。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910日晚,荆楚好老师群星闪耀教师节活动如期举行,我校姜德生院士被授予荆楚好老师全省唯一的特别奖,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为姜院士颁发证书,学校党委书记信思金出席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


 

姜德生院士是我国光纤传感新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三尺讲台和工程科研最前沿,用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滋养着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使光纤传感技术在国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跃升,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开发的光纤传感产品被院士同行们评价为“带来了监测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他带领团队搏击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制高点,指引他们成为各领域的“智能脊梁”;他把科学精神和创新种子撒向中小学生,点亮他们科技强国的梦想。

48载教学科研生涯中,姜院士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他是不懈的追光者,追逐的是光纤传感技术突破;他也是温暖的发光者,照亮的是学子们的前进方向与强国梦想。

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德生院士的故事。

守护大国重器 做不懈追光者

光纤传感本质安全,可靠性高,对大国重器意义重大。一些发达国家,都将光纤传感列为重点支持的优先发展技术,我国研究被多方掣肘。40多年来,姜德生带领团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开启了光栅阵列传感技术研究新纪元。

服务国家需求,研发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1978年,国门初开,高楼崛起,台风袭来时,高楼会发生多大的位移?高层建筑国家标准的制定离不开这个重要数据。姜德生敏锐地捕捉到利用光纤抗电磁干扰的优势,不仅能预测台风的来临,还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把一间石棉瓦盖的库房,当成自己的实验室,197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光纤风压计,他一鸣惊人,因为光纤传感器这个名词才刚从国外传入中国不久。1981年,他研制的光纤风压计在广州白云宾馆测试成功,成为全国首个光纤风压传感技术的成功案例。这个光纤风压计在台风的强电磁干扰中仍能正常工作,还获取了宝贵的测试数据,为我国高层建筑风荷载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服务重大工程需求,研发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火灾报警系统。油库火灾一直是姜德生的一块心病,他下决心要开发出光栅火灾报警装置,避免重大火灾的发生。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攻关,他带领团队终于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并投入国家油库工程使用。2007年春季,某油库一座10万方大型油罐三次雷击着火,他研发的火灾报警系统及时报警,避免了灾难性损失。

20066月,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进行国际招标,一时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擂台新闻。国外某知名光纤传感企业参与竞争时提供的方案,不仅需要大量的后期维护,报警时间也需要好几分钟。而姜德生的火灾报警装置,解决了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世界难题,报警反应时间只需不到20秒,而且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最后,姜德生团队以技术第一中标。此后,国外同类产品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截至目前,光栅火灾报警系统装备了我国两万公里隧道、90%的油库火灾安全监测,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生活提供保障。

只要是对国家有利,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姜德生都义不容辞地进行科研开发,他把自己服务的范围扩大到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多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姜德生针对交通强国战略对光纤传感网络的新需求,积极开展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工业化生产出单纤超过十万个光栅传感器的产品,形成大容量、高密集、高精度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系统。该技术已在机场智能跑道、智慧地铁、智能高速公路等多个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中实现首次示范应用,为多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智能化平台和核心数据支撑,得到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光纤传感产业化发展。长期以来,光纤传感很多关键的器件被国外垄断,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一个核心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支,一个小指头大小的东西,比黄金还贵!当我国提出以较低的价格批量买他们的产品时,遭到拒绝。这样被别人卡脖子的憋屈,让他下定决心,自己带队研发。经过三年攻坚,研制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核心光器件。后来,美国公司主管,曾三次亲自到中国来,提出按照原价格的1/3卖给我国,企图在中国占领更多的市场,姜德生当时就婉拒了。

此后40余年,姜德生积极促进光纤传感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了光纤传感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的编制与颁布。与团队开发了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破除了国外技术产品垄断,打破了公路隧道等领域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将科研融入教学 做走在前列的教育者

姜德生始终保持对教学的热忱,他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他悉心培养的10位博士后、50多位博士、百余名硕士,已经成为各行业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引领人才。

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光纤传感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是一项不断迭代、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姜德生专门开设了硕博士课程《光纤传感技术》《光电子电路》,当时没有现成的最新教材,他就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第一手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带上三尺讲台,充实教学的内涵,推进科研反哺教学。他还编著《智能材料器件结构与应用》,在国内率先系统性地论述了光纤智能材料与器件的理论及应用。该教材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是该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被全国双一流高校作为教材使用。他坚持多年为一届届学生授课,范典博士回忆说,当时听了姜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第一时间了解到光纤传感最前沿的知识,一个个生动的应用案例引人入胜,学生听得热血沸腾,不知不觉在心中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

在工程科研的最前沿,言传身教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除了第一课堂育人,姜德生还经常亲自带着学生深入隧道、桥梁、港口、水电等系列世界级首创工程一线,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技术需求,讨论技术方案,攻克技术难题,成长为创新复合型人才。他经常用自己科研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用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解决行业痛点堵点。在解决煤矿安全监测的项目中,他多次下矿井到工作面实地指导实验。有一次,他乘升降罐笼下到200米深矿井,再蹲骑猴车乘缆索下行至巷道,继续徒步行走将近2公里才到达工作面,行走途中不时能听到煤岩断裂的声音,还能看得见瓦斯气体涌起的水泡,非常危险。据矿领导介绍,该矿经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研究,但通常都只是科研助手和研究生们下到作业现场,姜院士是在该矿第一个到掘进作业现场的院士,在场的人无不肃然起敬,姜德生的工程实践课通常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平台建设,拓展优化教学资源。姜德生研发的系列光纤传感产品得到了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先后批准建设光纤传感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姜德生将学校对他成果转化的奖励资金用于建设光纤传感领域唯一国家级创新平台,把那个刚成立时只有3人的研究小组和当初的石棉瓦库房,逐步扩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个上万平米的平台成为该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

心怀国之大者 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姜德生从教48载,如今虽年过七旬,仍坚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一线。他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亦师亦友”“大师风范”“一个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甘为人梯,推动带领一批学科和人才快速成长。光纤传感学科交叉突出,他主动与材料、信息、机电、土木、交通、安全应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其中,材料学科成为双一流学科。大飞机制造是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大飞机研制、生产和运营中需要把传感器植入于复合材料内部,对复合材料构件性能与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前沿关键技术。姜德生主动谋划布局,组织材料学科开展复合智能材料的研究,组织信息学科开展复合材料智能检测的研究,带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引荐了一批青年人才。

2007年,姜德生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校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当选院士之后,他更加注重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十几年来,为学校和学校重点服务的行业领域培养多位院士和高层次人才。在他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我校毕业生彭寿研究员成为中国建材玻璃行业现在唯一一位院士,十几位学科发展带头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我校第一位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杨教授说:我刚回国时,面对项目、团队和平台等方面的困难一筹莫展,在姜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才走上正轨,取得现在的成绩。

姜德生70多岁仍奋斗在科研一线,内部的技术研讨及外部的技术交流、方案评审、项目验收,他事必躬亲。但是在成果和荣誉面前,他退居幕后,让年轻一代的学者做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帮助一大批年轻学者成长为在工程领域能独当一面、带领团队的专家型人才。

扶掖后学,为学生指引奋斗方向。童教授是姜德生培养的博士后,他说如果没有先生对学生扶一程送一程,他可能会迷失自己科研的方向,丧失科学探索的动力。当时,童博后一度因为无法融入光纤传感产业化攻关的团队研究氛围中,感到非常迷茫,姜老师发现后找他语重心长谈心给予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根据学科背景,安排他负责可调滤波器产品的研发工作,并且亲自全程全面指导,经过近两年攻关,该微型光电产品性能超越了国外产品,打破国外企业对该类产品垄断。此后,童教授在国家载人航天、大飞机发动机和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悬浮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传感监测等方面做出了更多成绩。

李博士在多次智能缆索现场检验失败后,郁闷地给姜老师发了条短信没搞成,又失败了。很快,姜老师回了信息,失败不要紧,出差回来尽快一起总结改进。捅破科研攻关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尽管需要灵感和运气,但也离不开耐心和支持。在姜老师的科研方法指引与鼓励支持下,李博士负责的智能缆索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并在随后成功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优秀奖。

传播科学精神,做科技强国的筑梦人。姜德生积极主动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传递给青少年,鼓励孩子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点亮孩子们的科技强国梦想。他倡议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成立少年科学院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并亲自担任科技校外辅导员,与孩子们开展大手拉小手交流活动,小学生们也走进了院士办公室,听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光纤科技背后的故事,零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热爱科学、为国争光的种子。姜德生到中学课堂和青少年科学营,鼓励同学们打牢学习基础,学会独立思考,培养高尚人格,坚定爱国信念,用科技之光引领青春梦想。他73岁高龄时,还到我校对口支援的西藏大学,在海拔3650米的讲台上分享对人生之路、科研之路、育人之路的初心与感悟。姜德生几十年如一日为本科新生做专题讲座,每场座位秒光,线上同步直播,吸引海内外超过3万人次观看。他引导大学生既要注重科学精神也要培育人文素养,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教导同学们要在掌握通用技术的前提下,增强学科交叉意识,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赢得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权。

建党百年时,姜德生写下一首七言诗歌:历百年峥嵘沧桑,谱华夏雄浑乐章。铸国强民富永盛,成中华复兴梦想。纸短情长,这首诗里,饱含他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姜德生用光纤传感测量世界,用万物互联守护大国重器,用爱心智慧培育学子。48年的育人科研征程,心中的光从未被浇熄,眼里的光永远坚毅。他用远见卓识、辛勤耕耘、低调谦和诠释为师之道,他塑造的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贵在坚持、不懈追求理工光纤精神,引导无数光纤人接续奋斗,将国之大者代代相传。

通讯员:王洪波;摄影:姚洪

编辑:曹明;审稿人:郭永琪、李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