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标兵说师德】张高科:满腔赤诚育桃李 薪火相传树标杆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呼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中,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兵”。他们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传承“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躬耕杏坛谱写芳华,春风化雨培育英才。为了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师德标兵说师德》专栏,让我们共同聆听师德标兵的温暖故事,感受师德标兵的教育情怀,传递师德标兵的榜样力量。
满腔赤诚育桃李
薪火相传树标杆
作者简介
张高科,男,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首席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协同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负责人。张高科教授一直潜心科研,不辍问道,带领团队致力于环境催化前沿领域的系统研究,艰苦奋斗,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合作项目37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以及多个省市及部委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多年来,张高科教授凭借着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学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一颗仁爱之心深受学子们爱戴。
“7-8-11教授”是同事们对张高科老师的钦佩与认可。每周工作7天,早8点到晚11点,这份投入与榜样力量,使他带领的教师团队科研教学双出彩。“率先垂范,用心牵扶”,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也透着对张老师的感激。他关爱学生,点燃学生对未来的信心;他精心指导学生,开拓学生学术上的国际视野;他帮助校友,以实际行动助其事业腾飞。
——题记
教学一线 风雨育人现成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化学、生物、物理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张高科教授作为学科首席教授,几十年耕耘不辍,始终如一,奋战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的讲台和实验桌上。
清影立三尺讲台,学识绕桃李心间。张高科教授的课堂从不囿于书本,“丰富的科研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变化的实践现状……我们常常学到很多更深入、更具实际意义的知识,受益匪浅。”听过他课的学生们如是说。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协同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负责人,张教授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着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张教授时常说:“老师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立足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张高科教授也常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问。
教师的投入与付出会让学生们有深刻的感受,凭借着严谨的治学风范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张高科教授多次被学生评为“资环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学生们私下还把张高科教授形容为“宝藏老师”:“因为张教授什么问题都能解释得很透彻,听完张教授的课,常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比起教授学生知识,张高科教授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他对学生的每一篇科研论文稿件都会耐心地一字一句地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经他修改的论文常常会有密密麻麻批改痕迹,有时批改内容比论文还多。
“张老师改一篇论文要比他写一篇更麻烦。”团队的学生时常感叹,而张教授却说:“正是要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体会修改前后的差异,不只是内容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路上的异同,让学生通过比较开阔思路,提升自身能力。”
张高科老师深夜还在工作
张高科教授曾经招收了一位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博士生,张教授帮助他精心选择课题,激励他大胆创新,鼓励他不怕失败,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加强实践。在张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这位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设计并构筑了一系列新型宽谱光驱动的纳米光催化剂(用于环境污染净化和碳基资源转化)。这名学生攻读博士期间在国际顶级期刊、知名期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还获得了中国建材“优秀博士奖”、国家奖学金、卓越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现在这名博士生已经成功入选“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张高科教授在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目前张高科教授课题组博士后已出站7人,毕业博士30人(包括外籍博士4人),硕士70余人,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本科生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另7篇博士学位论文、1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奖。张高科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大多在国内外科研院校和国内环保、市政等行业的知名企业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并成为学术骨干或带头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老师深深热爱着教育事业,一心付出,不求回报,甘于寂寞,甘于辛苦,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实践中!
潜心科研 严谨治学结硕果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张高科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环境催化前沿领域的系统研究,团队治学严谨,无论是对硕士、博士、博士后,还是对课题和任务,张高科教授都严格要求。2005年8月作为客座教授,张高科教授到著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工作,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不怕挫折,反复推敲,反复实验,终于合成了一系列用于环境催化的钽酸盐。2006年回国后,张高科教授先后负责承担了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合作项目37项,先后授权发明专利21项,相关成果获得湖北省2007年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
张高科教授以突出的科研成果、执著创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卑不亢的人格,赢得了周围人对他的尊重。张高科教授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以及多个省市及部委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同时还兼任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委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环境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高科教授在与学生们分析实验室数据
“科学成果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是张高科教授时常激励自己的话语。他是一位永远在学习的老师,资环学院最后一盏熄灭的电灯,总是来自张老师的办公室。
“教授勉力前,谁敢不争先?”张高科教授的这种精神和行动力,为课题组同学及周围老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鼓舞着周围的人更加专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在张高科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经常在一起相互探讨实验的经验教训,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和体会,有时也会给他人出谋划策,大家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心学生 为人师表树先锋
“我有一位学识渊博,对学生教导有方的好导师。初次见张老师,他正埋头认真工作,办公室里堆着各类的书籍资料,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就像一座矗立的高山,让我敬佩不已。来到课题组时间久了,开始和张教授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变得更丰富更立体了。
”“和蔼”“坚毅”“无私”是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们对张教授的描述。“张教授在百忙之中也会专门抽空来办公室,关心我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同学们都极为感动。张教授为科研和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我们还带着几份稚气踏入这未知领域,无知常使我们感到迷惘,每当这时,张教授总是会给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勇敢挑战前方。”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张高科教授始终秉承着育人之本,对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有品格的熏陶。他经常告诫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脚踏实地。“张教授以他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力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教育我们成为一个‘艰苦奋斗,热爱科研,无私奉献,以人为本’的人。”
张高科教授带着爱心呵护学生,用真心真情诠释教师崇高职业的真谛,处处体现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中,他既是严师,又是好友,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又是高尚人格的楷模。
课题组的一名男同学因失恋问题,情绪不高,对学习无兴趣,甚至与同学关系矛盾重重。张高科教授在平常交谈中发现这名同学心不在焉,总是无精打采的,就主动走近他,通过谈心,帮助他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还有一位同学在运动过后突然感到不适,后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张高科教授得知,第一时间便跟师母王慧燕老师去医院看望这位同学,并安排多名课题组成员轮流照顾,直至其完全康复。无论在科研还是生活方面,课题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倍受张教授的关心和照顾。
一燕不成春,万木始成林。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张高科教授十分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青年教师创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研究条件,以更严格的要求培养学术骨干,努力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他积极创造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研究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注重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待研究组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呵护有加。
张老师为本科生升学答疑解惑
在张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取得了一些成绩。张高科教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召人,培养了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科研团队年轻教师和学生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张老师的无限心血和情感。张高科教授不仅以他的知识教诲人,以他的精神力量感召人,更重要的是,以责任和使命来培养人,为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人才储备。
艰苦奋斗 思想育人点航灯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不过时。张老师虽然已经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但他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始终站在科研的前线。他教导研究生们:“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时候,在研究生们汇报完工作后,他会叮嘱学生们早点回去休息,而他继续在办公室工作,那个在深夜仍认真工作,钻研学术的身影一直留在很多学生的脑海里。
有一次张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会议是早上九点开始的,但是结束时已经下午五点半了。大家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回到学校时,学生们感觉筋疲力尽,饥肠辘辘,已经完全不想做任何事情了。但是张老师并没有回家休息,他直接走回办公室,继续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学生们吃完饭回来的时候,在走廊遇到了老师。他手中端着泡面,笑着跟大家打招呼说:“吃完饭了吗?”还解释道,“泡面比较方便,节省时间。”
在那一刻,学生们突然很心疼老师,他对科研和学术太过热爱,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学生们也为自己感到羞愧,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目标,而张教授却始终身体力行地演绎着艰苦奋斗,不忘初心。
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他的思维和眼界,最终影响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在对待学术问题时,张老师经常进行深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态度严谨认真。当研究生在谈论优秀学术成果时,他会给出中肯评价;当我们在聆听前沿学术讲座时,他会对其提出问题;当我们在进行未知领域探索时,他会对其大胆猜想。张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多提问,勤思考。他告诉研究生们:“如果能积极地提出问题,说明你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科研不是只做实验就可以,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这句话为很多研究生的科研阶段提供了方法,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能够有条不紊地行进着。
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励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身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张老师把一腔热血都投入到了科研事业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激励着年轻的学子不断前行。
前不久,毕业答辩结束时,张教授语重心长地教诲研究生:“我们科研人的目标不是发文章,也不只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而是要对社会和人类做出真正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理想。”这段话不仅给毕业生的毕业答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还给这些正在做科研的在校学生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从小我们就开始用很多语言来赞扬教师的爱:“教师的爱是理性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温暖着人群”,“教师的爱是感情的江河,浇灌着满园的桃李,滋润着莘莘学子”,“教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学生们来说,张老师更像是父亲,虽然平时对学生很严厉,但是他会在肯定大家工作的同时,为学生的成功而自豪。
毕业之际,张老师提议拍张“全家福”,这是整个课题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合影。站在飞马广场前,张老师作为大家长站在学生们中间,大家围绕在他身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这张照片不仅承载了大家在研究生期间的快乐时光,还承载着学生们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承载着张老师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
张高科老师与课题组师生的“全家福”合照
张高科教授曾在“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颁奖典礼上说:“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悔地坚守着教书育人这方沃土,跨上讲台也许只用一步,但三尺讲台却是我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程。再长的话语也诉不完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最美的诗篇也表达不尽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将夜以继日守住教育这块沃土,让明天的太阳从这里冉冉升起!我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