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故事

【师德标兵说师德】杨青: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发布时间:2024-05-08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呼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中,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兵。他们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传承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躬耕杏坛谱写芳华,春风化雨培育英才。为了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师德标兵说师德》专栏,让我们共同聆听师德标兵的温暖故事,感受师德标兵的教育情怀,传递师德标兵的榜样力量。

 

       杨青,男,汉族,19622月出生,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武汉市第10届、第11届和第12届常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负责编写系列《技术经济学(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应急管理专业教育推动者、实践者。

        从教30多年,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勉尽责,勇于创新的坚持感动着每一位同学与同事。教学科研的每一项细节都身体力行,成为教师的标杆,用实际行动书写人民教师的职责篇章。视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提出了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做的“五多”培养模式,练就工匠精神。建立了“照猫画虎”(模仿创新)和“骑虎射雕”(自主创新)的“双阶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其中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

在师德师风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德为师之本,育人细无声。言传身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用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广受师生好评。

在教育教学方面,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提出了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做的“五多”培养模式,练就工匠精神。建立了“照猫画虎”(模仿创新)和“骑虎射雕”(自主创新)的“双阶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以杨青为核心的团队均为本科生上课且平均每人每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300小时/人.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其中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

在科研创新方面,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作出重要创新,学术成果突出。

在社会服务方面,知行统一,甘于奉献。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突出社会效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一是开创了科技保险领域,为企业、行业和政府保驾护航。提出了高新区创新—创投—创业集群共生新体系,对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示范效应。《关于建立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创投—创业集群共生新体系的建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创投、创业协同发展的系统研究思路,提出了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创投—创业集群共生新观点,提出了综合应用创新理论、生态学共生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武汉东湖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对湖北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研究成果为高新区提供了可操作的发展新模式,获2012年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

       在团队建设方面,团结协作,持续发展。带头人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垃圾危机转化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免疫学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动防御多智能系统”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团队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复杂系统智能管理的研究目标明确、发展规划清晰,注重学习共同体建设,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健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通畅平台,整体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团队成员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