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故事

【师德标兵说师德】郭国祥:弘扬革命精神,点亮青春梦想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呼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中,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兵。他们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传承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躬耕杏坛谱写芳华,春风化雨培育英才。为了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师德标兵说师德》专栏,让我们共同聆听师德标兵的温暖故事,感受师德标兵的教育情怀,传递师德标兵的榜样力量。

他是党播撒到青年学生中的一粒种子,努力让红色精神扎根强国一代。

他是从事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骆驼,纵然黑发积霜也初心不改。

他是点亮青春梦想的一支蜡烛,培养了一批知名专家、教学骨干、扎根一线的党务工作者……

       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国祥。

弘扬种子精神:“有郭老师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是我一生的幸事。”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这个比喻生动诠释了党的种子精神。

郭国祥老师正在弘扬着种子精神。他像种子一样扎根在青年学生中,和同学们一起到学生食堂吃饭、参加工作室庆祝论文发表的学生聚餐、陪心情不好的同学散步聊天……

对于新生,郭老师总会亲切的问“最近生活适应得如何?跟同学、室友相处得怎样?”2022级研究生邓玉良一入学就感受到来自郭老师对她的关心。为了让新同学更快适应校园生活,郭国祥安排工作室的师兄师姐分享学习生活经验,进行榜样激励。每次工作室聚餐,他都会带上师母,嘱咐学生有任何困难及时跟老师说,不方便向他说的,还可以向师母求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毕业生,郭国祥老师总会结合学生实际,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找到方向。“郭老师非常关心我的近况,主动问我有什么打算,帮我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我要有信心考博。”毕业生郑放说。

对于已经跨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郭国祥也给予关心培养。2018届博士毕业生敖四江是郭国祥老师指导的博士,他说“有郭老师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是我一生的幸事。”2021年4月他被任命为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面对新岗位的挑战,他求助郭老师指导。郭国祥利用到北京调研的机会,带他到北京高校的马院进行学习考察,指导他如何推动马院建设。

 

弘扬骆驼精神:“老师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任弼时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任弼时逝世后,叶剑英同志非常中肯地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就是党的骆驼精神。

郭国祥老师弘扬着骆驼精神。他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理论宣讲30余场次……他说:“别人工作‘996’,我是‘007’,但我从不抱怨”。

郭老师的骆驼精神感染着他指导的学生。近年来,郭老师指导的学生每年都相当数量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前年郭署岩、杨光红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去年郭一考上博士、王嘉闵获全国综述大赛特等奖,今年杨慧哲考上公务员……”提起自己的学生,郭国祥满是自豪。

“老师勤奋、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我尽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做个学习上的‘拼命三郎’是郭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更是他用实际行动为我树立的榜样”……郭老师的学生们深有感触。

“郭老师高效严谨的治学态度矫正了我的拖延症。他经常要花费数十个小时帮我修改论文,工作到深夜,从未有过任何抱怨。”郭国祥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来自湖南湘西的向燕君感触最深。2021年春节期间,向燕君晚上十点把论文初稿发给郭老师,本以为老师早已休息,第二天早上,当她醒来,在微信上老师凌晨一点回复了论文修改文稿。点开文档一看,老师不仅用不同颜色批注了文章中的问题,还附上“修改原因”和“修改用意”,早上六点老师甚至还发来了第二篇修改意见……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历时几个月的修改打磨,向燕君的论文最终在《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发表。向燕君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郭老师熬过的每一个不眠之夜。

 

弘扬蜡烛精神:“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

肖楚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萧楚女因为长期废寝忘食的工作导致患上肺病但是他始终关心农民讲习所的学生,坚持带病上课,有一次他在农讲所上课时突然吐血,同学们都劝他休息,但是他坚持继续上课,为了不影响学生听课情绪,他将咯出的血吐在手帕里,学生们见此忍不住流泪。萧楚女有一句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就是党的蜡烛精神。

郭国祥教授就是这样一根诲人不倦的蜡烛,向学生传递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他总是能结合现实,挖掘出生动的党史故事,把党的理论给青年学生讲深、讲透、讲活。

在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时,郭老师会给学生说1894年恩格斯给给朱·卡内帕回信的故事,在这封回信里恩格斯回答了卡内帕的提问——“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在解释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时,郭老师会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起,透彻分析贯穿其中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在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郭老师会让学生运用大历史观,站在观察世界文明进程的高度,去审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郭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前精心地思考,不停地琢磨,力求用最浅显精炼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讲精彩。

“郭老师的课,我们都爱听”“党史故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引经据典,我们都爱听”……这是学生对他授课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区别于专业的历史课,要秉持‘思政育人’理念,以史为鉴,把历史讲活,讲出温度、讲出情怀。”郭国祥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的研究融入课堂教学。至今,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8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20余篇次,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等出版专著多部。

郭国祥说:“我们讲课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评价,一切要为学生服务,绝不能误人子弟。”他长期钻研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专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学法,被作为重要教学方法推广,并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带头组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探索专题教学改革,总结出要突出课程教学目的、年度节庆纪念活动、老师科研热点、地方特色等“六个突出”的教学经验。